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军工用品四轴模具加工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军工用品四轴模具加工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军工能不能搞一种小型导弹,专门用在阵地上干掉无人机的?
谢邀,不能!
都到阵地上了,打不打掉对方的无人机已经没啥太大的意义了。而且人家也根本不会到你的阵地上来。
题主想打的是不是并不是无人机而是四轴飞行器呢?
咱们来说说无人机:
目前真正窥探军事情报的是上图这种无人机,现在主要都是察打一体的系统了,不仅仅可以通过无人机上的光学设备对战场进行监视、也可以直接发射机载导弹对选定的目标进行打击。
通常这类无人机都会在3000-5000米的高度巡航飞行。题主所提到的3-5公里射程的小型导弹几乎无法够到这些无人机的飞行高度。
而且,无人机也必须要非得飞到你的阵地上空观察你。
这里就有一个海拔高度和可视距离的公式和速算表格。由于地球是圆形的,因此我们还是查表吧:在海拔3000米高度上,可以做到的最远观测距离是195.6千米,到了5000米高度上,可观测的最远距离是253千米,类似于SR-71侦察机这种飞到3万米高空的侦察机,可以观测的距离就已经达到了617千米。
完全没有必要飞到敌方阵地顶上去做近距离接触。所以说以前美国刺探苏联情报的时候SR-71也并不是非得飞到苏联上空,沿着国境线撸一圈就足以获得足够的情报了。
当然了这是一个以地球曲率作为极限观测手段的方法,例如如果人的眼睛在飞机上来往下看,正常人大约能分辨出8公里以外的目标,再远也就是只能看大致轮廓了。
用做侦查和信息收集的飞机上面的镜头分辨率和可视距离是人眼睛的几十倍。
并不是说到了无人机上,这些器材就缩水了,而是更进一步的加强。
例如死神无人机上就配备了AN/DAS-1 MTS-B多用途光电侦搜仪。
这种巨大的折反大口径镜头对人员目标的侦测距离达到了90千米以上。
在这种条件下,你搞一个小型导弹去打无人机,小导弹还就真的会力不从心啊。
90千米,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中型防空导弹的打击距离范围上了。
例如咱们的红旗16B,这种导弹有效的作战距离才70千米而已。
回答你这个问题要分两步: 一是谈谈目前对付无人机的方法。二是你所讲的小型导弹的问题。首先说您的想法已经过时了。现在对付近程无人机的方法很多,不一定非得用导弹打下来。对付无人机的方法: 一、电磁武器。不是电磁炮发射弹丸那种,但以后小型化了也说不定。现在是用电磁射频装置来击落无人机的,特警已经装备完了。二、激光武器,目前效果很不错,正在全军普及阶段。三、低空近防系统、高炮。无人机虽然小,但在近防系统的火控计算机面前,将它打下来还是很方便的。难道您不知道: 这些装备训练时都是用的无人机吗?四、无人机对付无人机。这里有自杀型的也有主动攻击型的,也很好用。五、一般的枪械、武器同样可以对付近程无人机,效果同样不错。
无人机是有其特点的: 个头大的肯定飞得高、飞得远,但目标大,易被探测到。一般的防空导弹对付就可以了,根本跑不掉。至于小!越小航程就越近、飞不高,也飞不快。对付它们目前同样不是啥难事。
至于用微型导弹打无人机,不划算。导弹造的再小,但里面的东西一样也不能少(最简单的也要具备:发动机、燃料室、战斗部、导引系统、扫描系统,中枢计算机)。经济成本太高,和高射炮打蚊子没啥区别。更何况这些东西都组合在一起,已经不是微型导弹了。
目前对付无人机的方法非常多(包括超音速无人飞行智能机器人)。无论是大型的、超音速的、还是集群的,都不用担心,没啥问题。顺便说一句: 在集群无人机的操控方面,我国是世界领先的,就是与美国相比,也强它强很多!
有矛就有盾,在阵地上干掉无人机是完全有可能的。无人机的产生由来已久,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蒋介石为了所谓的“反攻大陆”,经常派无人机来大陆侦察干扰,常被我导弹部队击落。现在无人机的性能无非是更先进了,但也总会有弱项缺点,而且并不可怕,只要加以研究,一定会有克敌无人机的办法。
以目前人类的技术能造出20万吨的航母吗?
现如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船只,是新加坡的巨轮,排水量80多万吨。以现有的条件来看,想要制作一艘20万吨级的航母,完全有可能实现。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航母还是美国的尼米兹级,满载排水量不过11.2万吨。和新加坡的巨轮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现在的舰艇不再是追求以前的巨船巨炮了,而是更加追求高机动性能和高科技含量。你根本就没有必要建造20万吨级的航母。20万吨级的航母并不比10万吨级的航母优越多少。但是建造成本可不是1+1=2那样来计算,而是成倍数上涨。保养费用建造材料光这些就不是一个国家就能够出得起的。一艘尼米兹级航母造价已经是100亿美元了,更不要提造一艘20万吨级的航母所要的造价了,估计200亿美元是造不出来一个20万吨级的航母的。
造出船体来动力装置倒是不成问题。完全可以采用核动力,因为20万吨级的航母船舱比较大,所以核动力反应堆也可以相应的做大,而我国之所以没有实现核动力航母的原因,就是核动力小型化技术并不成熟。而如果航母的船体做大就不用担心这一个问题了。最关键的是航母的船体硬度、柔韧度。军用舰艇需要至少达到30节的航速,而且还要能够适应急速转弯时所承受的应力。20万吨级的航母体积和长度都有所增加在海上来一个急转弯,怎么想想怎么笨拙来着,如果不能做到高机动那么大型航母无异于敌方导弹的活靶子。而且航母的船体做大,那么它出故障的几率也就更大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需求。现在10万吨级的航母,除了美国需求比较大,其他国家都对10万吨级航母没有那么高的需求,就算有也养不起。所以更不要说制造一个20万吨级的航母了。
类似的想法,过去陆军也不是没有,几百毫米的大口径火炮和上百吨的坦克,都曾经出现过,只因机动与通过能力太差,最终的命运都被汰弃。海军的航母一样的,不是越大越好,在全球大洋纵横的航母,如果以20万的想法,部署与通过能力,也会变差,靠港补给的话,会变得非常的麻烦。装备从来强调实用,不是越大,战斗效率就越高,相反其它性能会严重变差,受到诸多限制。致于技术实现能力,就造船来讲,几十万吨的民用船只并不少,实现起来并不复杂,尤其对造船强国来说,不说轻轻加愉快,也差不多,只是大多没有这样的规划,想法嘛,过去也不是没有,考虑到综合性能为重,也就放弃了。
效费比问题
不得不面对,军用舰只与民用不一样,虽然使用民用标准打造航母的国家不少,但多以作战任务不同,发展出的航母也有高低贵贱,美国从来不使用民用标准造航母,即为明证。英国为了维护其海外领地,依民用标准,打造了两艘6.5万吨的航母,欺负个弱小,自恃性能已足够,但并不表示其并没有以军用标准建造航母的能力。受国力窘迫影响,打造新型驱逐舰都相当艰难,何况航母呢?有也具象征性。目前不得不面对无机可用的尴尬,见只见经常性地裸价飞奔。美国依军用标准打造出来的航母,好是好,只是太贵,新型“福特”级,10万吨级,一艘裸舰130亿美元,如果达到20万吨,都可以想像,仅价格来说,如果翻了倍,再加上舰载机和编队舰只,以及使用费用,就高达450亿美元之巨,一旦被击沉,任谁也消费不起。
实用问题
20万吨级航母,除了使用不便的问题,也有实用价值不大的问题。航母走过百年路,通过百年的作战使用,得出的结论一条,重在实用,换言之,10万吨正是强国海军最强的,七、八十架舰载机,一次波次出动30架,用于制空制海和对地,无论面对多大强度的海战和对陆攻击,性能上已完全符合作战需求。一个波次不够,可以再出动一个波次,这样一艘航母不成,可以增加部署到2艘和3艘。再拿航母本身来讲,一个波次出动以后,还要考虑舰载机回收的问题,太多没有用,这便是我们常能看到,如“尼米兹”级航母,大都部置70架舰载机的原因。第一个波次飞机回收以后,第二个波击再出击,第一个波次飞机用于检查,维护和挂弹,两不耽误。这都是美军长期航母作战实践,咂摸出来的,值得借鉴。
理论上来讲要造出20万吨航母并不是不可能,航母从出现开始经历了早期的商船、运输船改装,到轻型、中型再到大型航母,百年航母发展史截止当前最大号的就是11万吨级美国“福特”号航母。
大家都知道武器装备的研制更应该考虑效费比,吨位越大的航母能带来越多的舰载机数量、海上自持力也越久。但是相对应的动力装置要求也越高、配套航母战斗群舰艇数量更庞大、造价也更高,同时带来的后勤保障难度也直接提升。看起来有利有弊,最终结果主要看各国定位,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大的巨无霸。
首先造价太高吃不消,当前11万吨级的“福特”号航母造价已经超过100亿美元,再加上日常运行维护费用以及配套航母作战群和舰载机,完全可以用天文数字形容。对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而言,维持11艘航母战斗群已经是相当吃力,更不用讨论其他国家是否有这种实力。
其次是否真的有建造20万吨级航母的必要性?海洋是各大国战略争霸对象,需要强有力的军事手段维护是必需的。但是就目前各国军力水平来看,一支10万吨级的美国航母携带近百架舰载机再加上配套舰艇,对付一个中等国家完全不存在问题。而且日常巡逻、威慑、施压以及轮换的需要,都注定航母成为使用率很高的舰艇。
因此大国保持多艘中大型航母才是真正高效费比的需要,而不是一切为了更大更好看,大家可以借鉴一下二战末期德国鼠式坦克。战斗全重达188吨装备一门128mm主炮和一门75mm同轴副炮,虽然从数据看完全是无敌的存在,但超重的身材造成越野能力极差,基本没有实战的可能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军工用品四轴模具加工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军工用品四轴模具加工厂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