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动测量仪器计划书战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自动测量仪器计划书战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做实验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实验学习,应能建立实际元器件性能的相关概念,掌握基本电工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掌握基本电路电量和参量的测量方法,掌握基本实验设计技术以及现代电路计算机仿真技术,具备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测量设备计量验证步骤是什么?
计量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其检测能力。
所谓实验室间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组织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的样品进行检测或测量,并且评定其结果。 能力验证计划包含测量比对计划、实验室间检测计划、分割样品检测计划、定性计划、已知值计划、部分过程计划等六种类型。认可机构、法定机构和其他组织在检测领域应用能力验证时,通常采用实验室间检测计划。步骤是:1 能力验证方案设计
2 样品的制备
3 能力验证的运作
4 能力验证数据的统计处理
5 能力验证结果报告
美国海军“子午仪”导航卫星系统是做什么用的?
“子午仪”导航系统最初是为北极星导弹核潜艇的精确定位而研制的低轨道多普勒导航卫星系统。又称为“海军导航卫星系统”。该系统1958年开始研制,1960年首颗子午仪1B号卫星发射成功,1964年部署完成并投入使用。其采用双频道多普勒测速导航体制,由空间端、地面控制端和用户端构成。其中,空间端由5-6颗卫星组成,各卫星质量61千克,轨道高度为1075千米,采用重力梯度稳定方式,使得天线对地定向。卫星在2个频率上提供导航信号,轨道预报相对精度为5米,绝对精度为10米。
1972年“子午仪”导航系统开始进行改进计划,1981年发射改进型号,称为新星。卫星质量136千克,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全天候二维导航服务,用户定位时间间隔为1.5小时,军用定位精度为6米,民用定位精度为20-50米,受到测速误差的影响,系统动态定位精度显著下降。子午仪系统地面控制段由4个跟踪站,1个计算中心,1个控制中心,2个注入站和1个授时站组成。
“子午仪”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为核潜艇和各类水面舰只提供高精度、断续的二维定位服务,在服役期间横向比较拥有强大的导航能力,对美国海军舰船在全球活动实施高效的航海保障。在民用领域,也可用于海上石油勘探、海洋调查定位、陆地定位和大地测量。目前,该系统已经于20世纪90年代退役。
我们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测量珠峰?人力登顶是否必须?
8848.13m,8844.43m。
这是我国测量队员们分别于1975年和2005年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得出的珠峰“身高”。
2020年,我们重测世界之巅。5月26日16时35分,6名修路队员已将路线打通至珠峰峰顶,即把路绳铺设至珠峰峰顶。如天气条件允许,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计划于27日冲顶,完成顶峰测量任务。
我们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测量珠峰?人力登顶是否必须?珠峰的“身高”又是如何测量出来的?
1
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测量珠峰?
这恐怕要从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说起......你很难想像,现在的世界第一高峰,远在四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
在大约三千八百万年前,由于板块交界处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图片来源:《珠峰简史》
时至今日,作为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珠峰岩体高度仍在逐年缓慢地抬升。珠峰的测量能够揭示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强弱变化,这种强弱变化,恰恰是引起地震活动的源动力。测量珠峰有助于监测地震活动和减灾、防灾。
历史上,人类从300多年前便已迈出了探求世界最高峰高度的步伐,多个国家的探险者和测绘工作者都曾为准确测量珠峰高程贡献过力量。
高度,在测量学中也叫高程。乍一听似乎很简单,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很好理解。但是往深了想,它并不简单。在科学上,高程表达的是地球表面点相对于地球的空间位置。
地球并不是规则的球体,站在珠峰山脚下,你用眼睛看到的珠峰“身高”其实并不是珠峰真正的高度。这是因为,你的视线起点是你脚下的那一点,而不是珠峰“身高”的起点——海拔0米。
因此,你看到的珠峰要比其真实高度低。此次珠峰复测,所要测量的就是重心所在直线的高度。
测量珠峰也并不仅仅是测量高度,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都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手数据。和极地一样,珠峰的生态变化也被视为全球环境变化的“试纸”。
2
为什么一定要靠人登顶测量?
测量珠峰高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早期的珠峰测绘多在无人登顶的情况下进行,传统的交会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有可能出现偏差。
▲卫星数据来源:吉林一号卫星
45年过去了,高程测量能否完全依靠测绘技术和高科技设备,而不必靠人来完成?
答案是,要对珠峰进行精确的科学测量,人力登顶必不可少。
珠峰峰顶大风多,气流不稳定,气温低,测量型无人机目前尚无法在峰顶恶劣环境飞行。此外,目前为止还没有使用机器人操作精密测量仪器的先例,峰顶作业更无可能。
▲2020珠峰高程测量行动测量登山队出发前往海拔5800米的过渡营地(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无人机不具备飞行条件,卫星测量是否可行?
可行,但并不完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党亚民表示: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测量峰顶高程的精度,远低于大地测量方法,而且只能测出雪顶的高程。而此次GNSS卫星测量所用到的接收机和其他设备都需要人携带至顶峰。
3
此次测高,有什么不一样?
如今,经典大地测量方法与现代大地测量方法是珠峰测高的“双保险”。
经典大地测量方法中,测量人员登顶后把觇标竖立在顶峰,分别测出珠峰顶到山脚下6个交会测量点的距离。再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来,推算出珠峰峰顶相对于这几个点的高程差。
随着科技的进步,2005年,我国珠峰测高第一次采用现代GPS测量方法。传统方式要把设备放在地球表面,而现代测量GPS/GNSS方法则是——上天!
简单来说,就是计算围绕地球的卫星到珠峰顶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卫星数据,获取珠峰相对于这个地球参考椭球的准确的三维坐标,得到珠峰准确的高程。
2020年,珠峰的测量不一样!这次,采用的设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列,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承担本次测量任务。
GNSS卫星测量、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的应用,让珠峰的“身高“更加精准。
4
珠峰新“身高”何时公布?
给珠峰测“身高”不是简单的拉标尺,因此新数据并不能马上公布!
登顶测量结束后,科学家们还要在对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严密计算和反复验证,才能确定珠峰精确高程。
此外,温度、气压、折光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测量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消除误差,得到精确的珠峰高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大概需要2到3个月时间。最后还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才会得出珠峰的确切“身高”。
2020珠峰高程测量,世界第一高峰是长高了?还是变矮了?我们一起期待谜底揭晓吧!
(来源:新华网思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动测量仪器计划书战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动测量仪器计划书战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