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测量仪器测量标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测量仪器测量标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测量标准去测量?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和零刻度线对准 )的标准去测量。 刻度尺是以长度单位为标准作刻度记号,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为1mm,一般规格的学生量程为10cm、15cm、20cm 。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
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包括哪四个要素?
测量过程分为一下几个组成内容:
1.总则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每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它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2.测量过程设计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定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对每一个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的、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3.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
受控条件应包括:
(1)使用经确认的设备;
(2)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3)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
(4)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5)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
(6)何时的结果报告方式;
(7)按规定实施监视。
4.测量过程的记录
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
(1)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
(2)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
(3)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
(4)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
(5)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
(6)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的标识;
(7)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转发)
测量的四个要素有:测量的客体即测量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的准确度。
测量的客体即测量对象主要指几何量,包括长度、面积、形状、高程、角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形位误差等。
测量可以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接触测量、非接触测量、组合测量、比较测量。
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即被测量物理量与标准量的一个比较,测量会存在误差。
工作测量的标准时间是怎么计算的?
一般而言,标准时间可以以下列公式表示:
标准时间 = 观测时间×评价系数×(1+宽放率)= 实际时间×(1+宽放率)
精确表示则为:标准时间=观察时间×评价系数+个人宽放+布置工作时间宽放+准备结束时间宽放+疲劳宽放
观察时间×评价系数=正常时间
其中,观测时间指的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求得实际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的主体,而实际时间应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这样才得到标准时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测量仪器测量标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测量仪器测量标准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